Title

今天是:

网站登录

十一月教学反思: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身(郑娟玲)


作者:郑娟玲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14年11月28日  |  点击数:   |  位于栏目:首页 >>课程教学>>教学研讨

《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做法,“用教材”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教学行为。在这堂课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我恰当地用好了老教材,落实了新理念: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因为之前已经学过陆游的《示儿》,所以学生都知道“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然后,我告诉学生《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示”和《示儿》的“示”意思一样,“子聿”就是陆游的小儿子。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前,先组织学生复习我们学《示儿》时的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词,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情;诵诗句,明诗理。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学古诗,再将个人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同时提出未解决之疑难,其他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意境。

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Copyright? 2018 常州市新北区万绥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白兔路7号   苏ICP备1020150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