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练笔应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
早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要求:即语言文字训练的层面、文化传播的层面和审美化育的层面,这三个层面是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随着课堂转型的推进,老师们也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字训练,每节课几乎都有写话练习。
10月21日,我参加小河、孟河、万绥三校联合语文教研活动,听了《姥姥的剪纸》和《麋鹿》两节课,且看这两节课是如何设计读写训练点的。《姥姥的剪纸》一课,教者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在理解文中关键句“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时,要求学生练说“熟能生巧,总 , 。”二是学习最后一段时,让学生用排比句式练笔“在梦里,我 ;在梦里,我 ;在梦里,我 。”《麋鹿》一课,教者也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在学完麋鹿外形后,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按总分顺序介绍麋鹿的外形;二是在课尾,让学生在麋鹿历史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话。
在课后研讨中,我认为这两节课虽然也设计了写话训练,但没能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例如,《姥姥的剪纸》一课,第一处训练关注了语言形式,但这个句式并不是这篇课文的独特语言形式;第二处训练要求学生用排比句来写话,排比句也并非这篇课文的独特语言形式。所以这两处练笔纯粹只是为理解文本服务的,并没有指向于言语表现形式。《麋鹿》一课的第一处练习,要求学生按总分顺序介绍麋鹿外形,虽然这是文本的语言形式,但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是中年段的训练重点,对于高年段学生,更须立足文体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在结构、语言等方面都会有其独有的特色。《麋鹿》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隶属说明文文体单元,但又不是简单的介绍特点,它在写法上具有以下特点:1.外形和生活习性融合一体介绍,外形的特点与生活习性有关联;2.麋鹿外形介绍时,引用神话《封神榜》,构思精巧;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等常用说明方法的作用;4.总分结构的谋篇:麋鹿外形的介绍和麋鹿的经历,这两部分都有体现;5.麋鹿生活经历的描述,渗透作者丰富的情感,蕴含时代背景的解析。这些写作特点中,1,2和5是这篇文本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所以我们的读写训练应围绕这几点展开。
总之,语文课承载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发掘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语言,找准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言语表现形式或借鉴课文中的言语表现形式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